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时间:2015-04-10 12:09:10浏览次数:2905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  能顺畅诵读课文; 
2. 掌握整理重要的实词、虚词; 
3.  能背诵一些经典名句; 
过程方法目标: 
1.   结合注释从字面理解课文; 
2.  结合诵读理解孟子说理的气势与情感; 
3.  通过讨论交流,加以体味、联想、思考,从而更深刻地体会思索文章所包蕴的人生哲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学习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归属感; 
2.  学习体味文章深刻思想,从而对人生获得一种借鉴与指导,直面今后所面对的人生困惑; 
教学点: 

1. 能较顺利地理解课文; 
2.  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  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重要概念的理解。比如“大丈夫”、“义”、“道”等等。 
4.  能够触类旁通,推己及人,联系现实,从而增强生命的韧性,走出小我的局限,直面人生所遇到的问题。 
教学难点: 
对几个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气”、“大”、“刚”、“仁”、“礼”等等。 
教学设想: 
1.  遵从高中学生学习一般的规律,从朗读到结合文本分析。《先秦诸子选读》虽然是一本人文极强的教材,但不能简单地把它上成一堂文化宣讲课。让学生在诵读、讨论、分析的过程中,感受孟子所传达的博大精深的思想。 
2.  努力挖掘文本其简洁而意旨深远的说理艺术。 
3.  这一课有三段文字,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想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要想让学生能全面深刻地理解这些思想,是不切实际的。一堂课,抱有一个较为实际的目标是必要的,那就是学生能理解到哪一步就是哪一步。 
4. 本课的难点在于对几个很关键词的理解,比如“义”、“道”、“气”、“仁”、“礼”、“大”、“刚”等。其难在一是孟子在他的文章中并没有对这些概念作一个现代人较能精准的解释,往往停留在形象的描述上;二是这些概念在有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是有些许差别和有所侧重的。 
5.  要找准一个切入点,这个切入点必须一要高屋建瓴,顺势而下,让学生尽可能地把握本文所传递的思想;二要由此分析讨论下去,必须做到整个课堂教学能够有一个较为清晰的思路。 

-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 正确诵读:理解文意的时候,快速默读;体味语言艺术,调节课堂气氛时,齐声诵读,或分段读等形式。 
2. 积累理解:对于关键实词虚词的积累;对于较为晦涩语句的理解。 
3. 分析讨论:抓住孟子说理的关键进行讨论,比如第一节,应抓住这么二个关键的词,一个是“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一个是“善养”,如何“养”?第二节里,我们就应该抓住“大丈夫”这个概念,对“大丈夫”的理解,景春和孟子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呢?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二千多年前的某天清晨,一个中年男子,又一次默默地约车治装,奔赴未知的前程。时值民不聊生的战乱岁月,失去道德规范的权力泛滥成灾,各种势力竞相角逐。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膑、田忌,均显赫一时,唯独这位儒者的清瘦背影,在愈驶愈疾的马车上轻轻摇晃,渐行渐远。沿途破败的景象勾起了他的无限悲愤,只听一声长啸伴着古老的马车吱吱呀呀,从天尽头传来,久久回响。 
一位圣人就在这颠簸的马车上渐渐走向历史的前台,为千秋歌颂、万世景仰! 

二 沉潜: 
1.屈原: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2. 苏武: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3.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 
万里乘云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三、 讨论第二篇: 
1.  为什么有些人是不能称为“大丈夫”呢?比如景春所称的公孙衍、张仪。 
1)  景春是如何看待公孙衍和张仪的? 
明确:景春是从内心里认为公孙衍、张仪是真正的大丈夫的。他判断大丈夫的标准是张仪、公孙衍他们表现在外面的威势,和个人的为所欲为。 
2)  孟子是如何评价公孙衍和张仪的?他的情感态度如何呢? 
2.  评价是不是大丈夫的标准是什么呢?怎样才够称得上“大丈夫”呢?用孟子的哪些话可以概括? 
1)  孟子认为得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称得上“大丈夫”呢? 
明确:得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即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即礼)上,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即义)”。其次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道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践行自己的主张”。再次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 
2)   如何理解“仁”、“礼”、“义”呢? 
四、 讨论第一篇: 
1. 出示一幅对联: 
天地有大气,一(  )一(  )一(  ), 
人间有至圣,唯  孔  唯  孟 唯 (  )。 
横批:善养吾浩然之气 
2. 这“浩然之气”有何特点? 
明确: 
公孙丑问孟子,“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的回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那么“浩然之气”何为“至大”呢?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意思是“住在天下最大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的位置上,走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还能有比这“天”更大的了吗?所谓的“居天下之广居”,按照杨伯峻的解释,则是“应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走着天下最光明大路‘义’”。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你做到“仁”,做到“礼”,做到“义”,你就是“至大”。 
那又何为“至刚”呢?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意思是“得志的时候,与百姓一同遵循仁义道德,不得志的时候,就独自践履自己的主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大丈夫懂得坚持,不随波逐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富贵不能扰乱他的心,贫贱不能改变他的节,威武不能压服他的志:这就是所说的“大丈夫”。一个人所处的世上,有很多东西让他迷失心性,丧失本我,比如富贵、比如贫贱、比如威武等等。 
3.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是“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请同学们思考,孟子怎样培养他的浩然之气呢?培养浩然之气要注意些什么呢? 
明确: 
1)  直养无害 
2)  配义与道 
3)  集义无馁 
4)  勿正勿忘 
勿助长也 
五、 拓展延伸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一切向“钱”看的浪潮如龙卷风般,将每个人都席卷进来,凡事均以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以此衡量人一生的成就。面对这种大趋势,人们还来不及思索,就随之游走于世间,自我不断膨胀,欲望如草般疯长,灵魂却远远地落在了身后,蹒跚而行。 
华益慰: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   
  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教学反思: 
   每次上公开课,总是心有惴惴。每一次静静一想,总是有很多很多的遗憾,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吧,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话有时是一种托辞,但在我却是实实在在的一句话。 
一、巧为切入 
一堂课宛如写作,你要保证一篇文章思路清晰,尤如庖丁解牛,顺势而下。这节课,我就选择对“丈夫”不同意义的理解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国语》中有“生丈夫,生女子”,此句中的“丈夫”迥异于我们平时理解的“丈夫”的意思,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此处“丈夫”是“男孩”的意思的时候,学生兴趣被激发了。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丈夫之冠”中的“丈夫”的意思,此处是“成年男子”的意思,再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文中“此之谓大丈夫”一句中“大丈夫”的意思。我顺势问学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称之为大丈夫呢?”这样的切入点,即丰富了学生古汉语方面的知识,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大丈夫这个核心问题。 
二、 巧为过渡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篇课文,选了孟子的三篇文章。这三篇文章是散见于各处的,那么编者将这三篇文章统统放置于一起并且统归于“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之下,是考虑到了这三篇文章在思想上的连贯一致。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落实这样的连贯一致性呢? 
首先我把第二篇文章作为本堂课的教学突破口,首先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大丈夫”,“大丈夫”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这样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抓住第二篇文章的核心问题。再接着我以填对联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来给对联的空缺处填上关键的字。上联是“天地有大气,一(仁)一(礼)一(义);人间有至圣,唯孔唯孟唯(己)”,通过填对联的形式,既做到了对已学内容的统摄、理解、归纳,同时又自然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理解。学生填这幅对联的上联时很顺利,在填下联的时候出现了一些小波折,有一个学生填了“荀子”,对于这个答案我觉得并没有多大错误,只是不是我所期待的答案而已,对此我也没有肯定也没有否定。然后我就接着问有没有别的答案,这时有一个男孩站起来说可以填“己”,我就问他为什么要填“己”。这样通过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第一篇文章的学习。有老师听课的时候发出惊讶的声音。其实这一点丝毫不值得奇怪,我们的教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学生,另外只要学生很好地理解领悟了第二篇文章,要填好这幅对联就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了。 
三 突出重点 
这三篇文章既是在思想上自成一体,而且也是独立成篇的。我们怎样在教学中既能抓住这三篇文章所共同体现的孟子的核心思想,同时在教学中又不将这篇文章割裂开来。我觉得在这三篇文章中,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对这几个概念的理解,一是“气”,一是“仁”,一是“礼”,一是“义”,一是“大丈夫”;在文章的理解上,第一篇文章着重理解“如何养”,第二篇文章着重理解“什么是大丈夫”。这样通过对这几个概念和问题的理解与思考,我们就抓住了这几篇文章的核心思想。 

四  总是遗憾 

这堂课从进度到文章大致的理解,应该说基本是完成了。但这只是从“量”的角度来说,至于从教学的有效度来说,则效果多大,就很值得思考与反思的了。首先作为一个有相当文化内蕴的文言教学来说,缺少了一个给学生以充分诵读、理解的时间与过程。文言教学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环节,那么后面的各个环节就缺少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其次,由于安排的课堂容量过大,本堂课的教学对这三篇文章中出现的几个重要概念的理解,就显得相当仓促与肤浅。 


  

联系我们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
TOP
网站首页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