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师都是思想者
发布时间:2020-09-08 09:43:25浏览次数:9016
有位留学生很有感触地告诉我一件事:他在美国读博士,学习紧张辛苦,每天都很疲劳。一位非洲同学对留学生活有同样的感受,但这位非洲同学说:“你知道吗?每天早晨起来我都有一件最高兴的事——我眼睛睁开时就会想到:我有一位伟大的老师。”
是的,教师很平凡,我们教师也只想做一个平凡的人。但是我们的学生需要最出色的教师,需要伟大的老师。一位优秀的教师,会像美国电影《春风化雨》(一译《死亡诗社》)里的基廷老师那样,让自己的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成为站立起来的人。当基廷被学校辞退不得不离开教室时,学生一个接一个地站到了课桌上,大声地喊道:“船长!我的船长!”——影片的这个结尾,从1997年起,我看了大约有五十遍,我之所以反复地体味这个场面,是想到:真正的教师应当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教师应当教育学生一生追求真理,这样他们才能像一个真正的人那样活着,能不断地挣断缠绕过来的锁链,有自己的人格追求。教师给学生心灵世界种下一粒什么样的精神种子,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要为他们打好精神底子。如果仅仅告诉学生“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那是多么庸俗猥琐啊!我说过,要想我们的学生能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自己不能跪着教书。优秀的教师应当无一例外是思想者。在瞒和骗中长大的人,思维是会有缺陷的,而一旦觉悟,就有可能转向虚无,什么都不信。所以,培养独立思考的一代,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中国需要大批有独立思考精神的教师来做瞒和骗的掘墓人。
什么是教师?难道指的是那种“叫你干啥就干啥”的人吗?我认识的许多老教师曾经发出过共同的感慨:许多错事不是我们自己要做的,只是学生缺乏独立意识,跟得太紧;而由于教师直接面对学生教学,也就直接地把错误教给了学生。——教师固然不需要直接对民族的不幸负责,但是他的工作价值又在哪里呢?现在教师对学生讲“学贵乎疑”,而学生至多停留在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上,这是很不够的。教师自己应当先学会读书,善于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
要引领学生成为精神上的人,首先教师自己要成为真正精神上的人。这些年我认识了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身上不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多的历史阴影,没有精神的重负,他们崭新的价值观体现出时代的进步。无锡一位校长告诉我,他的学校有位年轻的外语教师,业务很不错,衣着比较时尚,说话有些“另类”,深受学生欢迎。有一天,她主动报名去西北支教一年,领导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学校从来没有把她当作“积极分子”或是“培养对象”。她去了西北之后,领导才知道:这位女教师资助三位贫困学生读书,已经好几年了。后来学校要授予她一项荣誉,她觉得极不自在,坚辞不受,她不明白学校为什么要破坏她平静的生活。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些平凡的教师的平凡工作中,感受到人的灵魂的伟大。
前些天,刚刚结束军训的高一新生从营地回到学校,家长纷纷来接。我在校门口看到:凡是有父母来“接驾”的新生,他们最重的行李都是父母在吃力地扛着拎着拖着背着,而那些接受了七天军训的“兵”则趾高气扬地走在前面,旁若无人……
你说这样的“军训”有什么效果?然而没过几天,语文教师就会看到学生充满激情的军训生活作文,那些话豪壮漂亮;再过些时候,他还会告诉你,他是怎样的爱自己的父母……你弄不清他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你也无法判断他是不是有思想。很多学生,作为考试机器,可能是合格的;作为人,精神上并不健全。他们不会爱,也不会恨。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像一个人一样地站直了活在世界上。让学生懂得爱,懂得善良,教师自己必须有爱和善良的情感,必须是人格情感健全的人。
常常听到教师的模范事迹,说他们为了学生的高考,如何把自己没满月的宝宝丢给别人带;如何丢下家中重病卧床的老人;晚上如何把五六岁的孩子一个人关在家中,等等。这些做法,恰恰是不够人性化的表现。我们在自诩祖国为“礼义之邦”时,不能以为“礼义”只是“君君臣臣”一类的政治纲常,应当注意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相敬如宾”怎么就不是礼仪呢?
我曾对学生说:你们爱自己的父母,最好直接表达出来,要能向父母说一声“我爱你”。有位女生回家后对母亲说:“妈妈,我爱你!”母亲不耐烦地说:“去、去、去!数学只考了65分,还说‘爱’我!”我问这位家长:“你女儿数学少考了一二十分,可是毕竟她还爱你;如果她考了一百分,但是不爱你,你会觉得怎样?”——麻烦可能也就在这里:在一些家长眼中,孩子是否懂得爱并不重要,考试分数低了才是不得了的事。在这种家庭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心理往往会出问题。即使学生能有一个极高的“分数”,但若人格不健全,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而言,他也不能算成功者。
1999年5月下旬,就在高三复习准备高考时,班上有位学生突发心脏病,在夜间去世。学校考虑到我是老教师,会做工作,要我去向学生们宣布他的死讯,这在我是多难的一件事啊!全班同学的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终生不能忘记,谁也不相信乐于助人的好同学就这样离去了。
当时有人主张“淡化处理”“尽量保密”,理由是“不能影响高考”。但是我们认为,这是教会学生直面人生苦难的课堂,如果他们不去送别,就说明他们作为人的情感仍然是有欠缺的。那天大雨倾盆,全班同学都去为他送行,男女同学都哭红了眼睛,把一朵朵白玫瑰放在他的身边。不可否认,这件事对学生刺激很大。高考结束时,我和班主任周老师看了一下成绩,一些同学可能是低了几分,但是和此前相比,孩子们长大了,懂事了。教育要培养的是有人性的人啊!
袁隆平是我们学校五十多年前的毕业生,我拜访过他两次,详细地问了他在校时教师的教学情况,他的回忆很有价值。我想不明白,现今物质条件这样好,为什么教育、教学观念反倒不如那时候?如今的风气,就是考分第一、竞赛第一,成则为王败则为寇,不重视人的发展。其实在我看来,学校培养出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或者培养出会种水稻的农民,都是教育的成功。
当今教育界弥漫着一种市侩哲学,好像高考升学率是衡量一切的标杆,更有一些人把高考升学率当作了“政绩”。为此有些学校搞所谓“强化训练”,让高三学生从早上6点半忙到晚上11点,一个月只让学生休息一天。进入五月,有的学校教室里汗臭熏人,因为学生没有洗澡的时间。
这就不得不说到教育观和人才观了。我对门下学生高考考了多高的分一般没有什么印象,我也没有给班上的学生排过名次。在一个公平的社会,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只看学生的考分,这是落后的文化。
有一位少年预备班的学生,平时也就满足于八十来分,但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上欲通天文下欲知地理。他常在晚自习时溜到我的办公室,政治局势,中外历史,和我无所不谈。每次劝他回教室看书,他总是说:“那点事好办”。他那两年高中读得潇洒大气,直到高考前还在看闲书,我认为他以后会有大出息。他在28岁那年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
可惜的是现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那样的学生今天几乎就看不到了。我常想,我们的教育不止是为了学生的今天,更是为了学生的未来。谁如果不懂得这一点,他可能很难承担起教师的责任。
让人遗憾的还在于过去许多有效的做法现在也不被人们理解。有位老教授曾对我说,他以前偏爱男生,可是现在学校的男生似乎和以前不同。我有点懂他的意思,他可能是想说现在没有那种敢做敢为、敢负责任的小男子汉了。
想起20多年前的一件事。有一次晚自习结束,一个调皮的男生跑来找我,他和同学在教室打闹,手背受伤,掌背皮肉绽开,鲜血淋淋,露出了骨头。我立刻骑车带他去医院。医生说要立刻缝合,谁知急诊室把麻醉药用光了。医生提出转院,可是万一下一家医院也有没有麻醉药呢?于是,我鼓励他不用麻药缝合,说:“你要是鬼喊鬼叫,我明天告诉全班。”说完让医生动手,这孩子硬是没吭一声。医生忙得一头汗,嘀咕了一句“我还没见过这样做教师的呢”,我说,所以中国的教育落后呀,缺的就是男子汉的教育。
这事要是放在今天,一定有官司等着我:晚自修你为何不在现场?学生受了伤,为什么没通知家长?为什么不给学生打麻药就动手术?……再加上小报狗仔队添油加醋,兴风作浪,不知道会弄出多大动静来!我经常感慨,对我们的教育而言,好像一个时代结束了。早先教育上很多可行的做法,现在听起来像奇闻轶事一般。
有人问过,如果让你重新选择,你下一辈子会干什么?我说还是当教师。于是听到的人作感动状,说这些教师一生奉献啊,灵魂高尚啊!——他们理解并不完全正确。我说来世还会选择当教师,是想到当今中国教育还有很多困难,而我太想太想知道结果,期盼有一天能真正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