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党员工会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员工会 / 党建要闻/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一览
党建要闻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一览

发布时间:2010-06-13 12:54:40浏览次数:36592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一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包惠僧1894—1979)
  曾用名包晦生,别名鲍一德,笔名栖梧老人。1920年参加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受陈独秀委派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上海参加编辑《劳动周刊》,同年10月,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长江支部主任。1922年任中共北京区委委员兼秘书。1923年任中共武汉区委员会委员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第一师第一团党代表、教导师党代表。1926年任高级政治训练班主任政治教官,战时政治训练班主任,后到武汉任新闻检查委员会主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脱离共产党组织,1949年从澳门回到北京。1050年入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学习。后任内务部研究员、参事。1957年4月,任国务院参事。1979年逝世。终年八十五岁。
陈 独 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原名庆同,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创办《新青年》杂志,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
  1921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1925年领导五卅运动。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退让政策,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错误,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即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2年,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1937年8月出狱,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等。
陈公博(1890-1946)
  广东南海人。1920年北京大学毕业。回广州和谭平同创办《群报》。1921年初参加广州共产主义小组。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被开除出党.1925年加入国民党,曾任广东省农业厅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政府实业部长等职。因对蒋介石独揽大权不满,同汪精卫、顾孟余等到人于是1928年底在上海成立“中国国民党改组同志会”。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汪投敌,任汪伪政府立法院长,1944年汪死后,任伪国民政府主度兼行政院长, 抗战胜利后逃亡日本,后被解回,1946年被处死。

陈潭秋(1896~1943) 
      
  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原名澄,字云先。湖北黄冈人。
  1919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学校英语班。五四运动期间,曾参加领导武汉地区的学生爱国运动。1920年参与创办武汉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与恽代英、董必武等创办《武汉星期评论》。
  1921年7月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在武汉任区委书记,并积极从事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作。1926年7月北伐期间,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组织部长。1927年4月在中共五大上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后,历任江西省委书记、江苏省委组织部长、中共中央组织部秘书。1930年9月调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曾被捕。出狱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组织部长。1933年春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粮食人民委员。红军长征后,留在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长。1935年8月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六大,并留驻共产国际。1939年回国后在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任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主任,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2年9月被捕入狱,次年9月被盛世才杀害。
董 必 武(1886~1975)
  革命家,法学家,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领导人之一。名贤琮,号璧伍,又名用威。1886年3月5日生于湖北黄安县城一个清贫的乡塾教师家庭。青年时代留学日本。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和1917年两次东渡日本攻读法律,从事律师工作。1920年与陈潭秋等在武汉组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武汉区委委员、武汉地委书记、湖北省委委员。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筹建国民党湖北省党部,曾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27年后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1931年回国后,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中共中央党务委员会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最高法院院长、工农检察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34年参加长征。到陕北后,任中共中央党校校长、陕甘宁边区政府代理主席。
  抗日战争时期和抗战胜利后,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的代表之一。1945年代表解放区参加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曾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副书记、中共重庆工委书记、中共中央财政部长、华北局书记、华北人民政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曾当选为中共六届中央委员,七、八、九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政治局常委。1975年4月2日病逝于北京。主要著作编为《董必武选集》。
何叔衡(1875—1935)
  湖南宁乡人。1918年参加毛泽东等组织的湖南“新民学会”。1921年7月,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党所举办的湘江学校教师,为党培养了一批坚强的革命骨干。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到上海负责全国互济会工作。1931年到中共革命根据地担任苏区中央局的领导工作,并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任中央政府工农检查人民委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内务人民委员等职。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随部队驻于都公馆乡,不顾高龄各级地帮助乡政府作动员工作。1935年2月底,从江西转移福建,在长汀与江西边界的地方遭敌军包围,敌军迫近时,坠崖后与敌人搏斗时牺牲,时年六十岁。

李 达 (1890.10.2-1966.8.24)
李达(1890.10.2-1966.8.24)哲学家。湖南零陵岚角山镇(今属冷水滩市)人。字永锡,号鹤鸣,笔名立达,鹤、胡炎、江春等。1911年入北京京师优级师范读书。1913年赴日求学,后因病回国。1917年再次赴日,考入日本第一高等学校(即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开始研究马克思主义。1920年回国。与陈独秀、陈望道等人共同发起在上海建立共产主义小组,并代理小组书记,任《共产党》月刊主编。1921年出席中共一大,当选为中央局宣传主任,主持建立人民出版社。后任上海平民女校业务主任(校长),湖南自修大学校长,主编《新时代》杂志。1923年自动离党,任湖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后改为湖南大学法科)学监、教授,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代理政治总教官兼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编审委员会主席。1927年马日事变后,先后任上海法政大学、上海暨南大学、北平大学法商学院、中国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湖南大学等校教授、系主任。1949年参加与策动湖南和平起义。同年,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政治大学副校长,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湖南大学、武汉大学校长,一级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主任委员、分院院长、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暨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副院长。1955年 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常务委员。是中国哲学会第一任会长,全 国人大第三届常委。“文化大革命”初,指出“顶峰论”违反辩证法,被迫 害致死,1980年平反。毕生坚持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史学、法学、货币学的研究和教育进行 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在研究和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毛泽东哲学思想方面,成绩卓著,影响深远。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专著和译 著。著有《社会学大纲》、《<实践论>解说》、《<矛盾论>解说》等;主编 有《唯物辩证法大纲》;出版有《李达文集。
李大钊(1889——1927)
  李大钊,字守常,乐亭县大黑坨村人。青年时代,“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以寻求“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为己任。1911年前后,积极参加北方的革命活动,猛烈抨击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军阀官僚政治。1913年东渡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在留日期间,以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和袁世凯称帝阴谋的文章闻名于世。1916年回国后,积极参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编辑《晨钟报》和《甲寅日刊》,后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并参与创办《每周评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
  1918年,李大钊担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经济学教授。这时他毅然转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首先揭出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大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热烈歌颂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新纪元”的到来,并立即向着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强盗世界”展开了坚强不屈的斗争,从而成为我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的著名领导者之一。1920和1921年,发起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北京的共产党小组,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和各地共产党小组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的工作。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都当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底,任党的北方执行委员会书记,先后发动了开滦大罢工、二七大罢工等著名斗争。1925年他领导北方党组织发动群众,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军阀斗争。
刘仁静  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中,刘仁静是最年轻的一位,当时只有19岁。作为北京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是党在早期的重要领导骨干,曾在北大工作和学习。
   1920年10月,"中国共产党北京小组"在北大成立,刘仁静和一批又一批北大进步学生相继加入,并在1920年10月底,联合中共北京支部成员、北大学生邓中夏等发起成立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
   曾经,在一次解决与无政府主义者争端的小组会议上,刘仁静特别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精义,如果不承认这一点,现在就无法一致进行宣传工作。这一次会议以后马克思主义者取得了胜利。它使中共北京支部从一开始建立就保持了自身组织的统一性、纪律的严明性和思想的纯洁性,这无疑对中共后来的建设具有直接的影响。
  后来,刘仁静信奉“托派”,并想拉陈独秀一起参加,关于这一过程,引述有关资料如下:
   “一天,刘仁静来访,陈独秀很不愿见他。去年10月,刘仁静还给李福仁、伊罗生写信,对陈独秀汉口演讲表示失望。刘仁静来意,陈独秀一下子就听出来了,他还是想拉陈独秀一起参加托派。
刘仁静说:“你公开发表给陈其昌的信后,老彭他们很生气。”
陈独秀听出,刘仁静讲“他们”,意思不含自己。刘仁静1935年被托派临委开除“党籍”。
  陈独秀不冷不热地说:“我早就知道了。”
  “他们认为你采取了‘超党’、‘超阶级’的立场,等于叛变了组织、叛变了自己。”
  “老彭不是还骂我是托派的败类吗?我不怕,现在有人骂我是汉奸,有人骂我是叛徒,随地骂去,我和老彭他们到此为止。”
刘仁静走后,陈独秀对潘兰珍说:“他明天还要来的,我明天到外面看看朋友。”
  潘兰珍说:“他要是一直不走,怎么办?”
  陈独秀想了一下,写了个条子给潘兰珍,说:“你把条子递给他,他就不等了。”
  潘兰珍答应了,将条子收好。
  第二天,陈独秀早早出了门,果然刘仁静又来了,见陈独秀不在家,又留了条子,
  知道陈独秀不想见他,只见条子上写道,“我不是托派,也不愿和有托派关系的人来往。”
  刘仁静怅然无言,没有落坐就走了。”
   然而,1987年8月5日清晨刘仁静在北京街头散步时,被飞驰而来的一辆公共汽车撞倒。由于颅骨破裂,当场遇难,终年85岁。谁也没有料到,最后一位中共一大代表,是这样去世的。
毛 泽 东(1893~1976 )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36~1976),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3~1945)和中央委员会主席(1945~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49~195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1954~1959)。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
  早期革命活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毛泽东加入湖南起义的新军。1913~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1919年在长沙创办《湘江评论》。1920年发起组织新民学会和俄罗斯研究会,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和湖南省工团联合会总干事,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
  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1923年6月,毛泽东出席中共三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参与中共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的活动。在国民党一大、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任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11月到上海担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到武汉任全国农民协会总干事,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此期间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明确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依靠农民同盟进行革命的主张,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建立革命武装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合作全面破裂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后到湘赣边发动和领导秋收起义,建立工农革命军第1师,后率部上井冈山,发动土地革命,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1928年4月,率部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会师后,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党代表。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第四军前敌委员会书记。6月,在中共六大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在此期间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认真总结经验,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战略思想,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1930年8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前委书记兼总政治委员。1931年任中共中央苏区中央局委员,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同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成立,被选为主席。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2月,同朱德领导红一方面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1933年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反对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方针,在他们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以后,就把毛泽东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执行不同的战略和政策,从而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不得不退出苏区,开始长征。1935年1月,长征途中,在贵州遵义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的统治。随后又粉碎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胜利完成长征。红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红军在陕北会师,开创了抗日救亡的新局面。1935年12月,针对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造成的危机,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的报告,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
  1936年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担任这一职务直至逝世。为了迎接抗日战争,提高干部水平,克服教条主义,1937年写了《实践论》、《矛盾论》哲学著作,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指导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毛泽东领导人民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著作,批判了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思想,指明了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途径。1938年11月,为了克服王明的右倾投降主义的错误,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发表《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问题》的讲话。
  1942年号召全党开展整风运动,使中共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高度的统一,为战胜困难和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1943年3月,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中央书记处主席,以后在历届中央委员会都连续当选为主席直到逝世。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重要著作,阐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政策和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领导人民解放战争抗日胜利后,毛泽东针对蒋介石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武装力量的现实,提出“针锋相对”的斗争方针。1945年8月,毛泽东亲赴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夏,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毛泽东分析了双方力量对比,提出了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和打败蒋介石的政治方针与军事原则,在粉碎蒋介石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后立即转入战略反攻。1948年9月~1949年1月,指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取得了战略决战的胜利。接着,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发动渡江战役,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南、大西北,推翻了国民党政府。1949年3月,主持召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并作重要报告,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规定了党在全中国胜利以后的各项基本政策。同年6月,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性质及其内外政策。9月,主持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当选为主席。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功绩与过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头三年,以他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一面在国内完成了繁重的土地制度改革和其他民主改革任务,一面迫于美国军队攻入北朝鲜、威胁中国东北部的形势,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同时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
  1953年,按照他的建议,中共中央宣布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有系统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由他主持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选举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任职到1959年。1956年4月作《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同年9月,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共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已经转变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这个方针并没有得到认真的执行,因而导致了以后的一系列指导工作上的错误和挫折。1957年2月,他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人民内部和敌我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这个学说在他以后的活动中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实行。中南海丰泽园。
  1958年,他发动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从1960年冬到1965年,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初步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使国民经济得到比较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这期间,他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初步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和其他方面的“左”的错误。但不久,他又把主要的注意力转向了他所认为已经再次成为国内主要矛盾的新的阶级斗争。
  从50年代末开始,他领导中共同苏共领导人奉行的大国主义和干涉、控制中国的企图进行了坚决斗争。70年代,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见三个世界理论),并且开始打开了对外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条件。1966年由于对国内国外形势作出了极端的估计,他错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操纵和利用,造成10年之久的全国大动乱,使中国的许多方面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损失。
  毛泽东始终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维护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主权,维护世界和平。就他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巨大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高尊敬。1981年6月,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作出全面、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结论。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其他已公开发行的著作有《毛泽东书信选集》、《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和《毛泽东诗词选》等。毛泽东有三子二女。长子在朝鲜战争中牺牲。
张国焘(1897~1979)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1938年成为叛徒。又名张特立,江西萍乡人。1916年入北京大学,后来曾参加五四运动。原为无政府主义者,后转信马克思主义。1920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的活动。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局三个成员之一,兼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1922年初代表中共出席在俄国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见过列宁。1923年参与发动和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四、五、六次代表大会上均被选为中央委员。1924年1月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举行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同年5月在北京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叛变自首,出狱后隐瞒了叛变行为,任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等职。1927年5月当选为中共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政治局常委。国共合作破裂后他是中共五人中央常委成员之一,以中央代表身份去南昌,阻止南昌起义未逞,参加起义。后去苏联,在对右倾错误作了自我批评之后,于1928年6月在中共第六次代表大会后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留在莫斯科参加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工作。
  1931年初回国后,被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央派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任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会主席。曾以“肃反”为名诬害许多正直的共产党人,并于1932年和1935年在国民党军队压力下先后放弃了鄂豫皖和川陕根据地。
  1935年6月率红军第四方面军在四川省懋功(今为小金)与毛泽东率领的红军第一方面军会师后,任红军总政治委员、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他反对中共中央关于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定,并且要求改组中共中央。1935年9月擅自率8万红军南下,公开分裂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自行成立党中央。由于中共中央的批评,朱德、刘伯承等的抵制,四方面军大多数指战员的不满,南下又遭到重大失败,1936年6月他被迫取消他所成立的党中央。在同红二方面军会合后,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贺龙等坚持党中央北上方针,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7月初他才率领红四方面军与红二方面军共同北上。同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省会宁地区会师。1937年3月中共中央举行会议,清算了他的右倾分裂主义错误,继续让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1938年4月初他只身逃离陕甘宁边区,经西安到武汉,脱党逃到国民党方面。4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开除他的党籍。1949年移居香港,后转赴巴西和加拿大。在他所写的《我的回忆》中,对自己在革命中所犯的错误进行辩解,自我吹嘘,并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了许多歪曲事实的叙述。1979年12月因病去世于多伦多。
王尽美(1898~1925年)
  中共“一大”代表,山东党的创始人。原名瑞俊,字灼斋,山东莒县(今属诸城)人。1918年考入济南省立第一师范读书。在校期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发起组织励新学会,主编《励新》半月刊。1920年9月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后又组织共产党小组。1921年7月,和邓恩铭一起代表山东共产党小组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中共山东区支部书记。1922年1月,赴莫斯科出席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6月回国,参加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主任,创办《山东劳动周刊》。8月被派往山海关从事工人运动,是京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开滦五矿总同盟罢工指挥部的成员。1923年2月回山东负责党的工作,主办《晨钟报》、《现代青年》、《十日》等报刊。遵照党的指示,曾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1924年1月出席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致力于山东统一战线工作。1924年11月,中共山东省地方委员会成立,当选为书记。1925年初,赴青岛领导工人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1925年8月19日在青岛病逝。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