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入门 | 一个公式,让英语阅读速度和准确率翻倍!
发布时间:2020-03-19 10:01:35浏览次数:5067
从小到大,不少同学深有感触,自己的英语考试总是处在做不完题的崩溃边缘,而且最惧怕的就是阅读,偏偏它的分数占比还很大,想跳过都难。
细看听力、单词、阅读这三座大山的压迫,还数阅读耗时最长,拉分最不甘下风,更可怕的是:它的“魔爪”遍布各大考试,分数占比越来越高。
一路煎熬过来,学霸们却常说阅读是最容易拿满分的部分,大家有想过:为什么学霸们做阅读又快,准确率又高,而自己却总是抱怨时间不够吗?
其实差距并不是谁更努力或谁更聪明,只是因为别人比你的做题效率高得多!
不仅是做阅读理解,很多同学在面对长难句时,都有这样的坏习惯:一昧地死扣字眼,也就是俗称缺乏“全局观”,喜欢一个个单词查清楚,而不是通过句子结构快速把握整体逻辑。
因此,我们突破效率的关键点就是隐藏这些句子中的底层逻辑。
理解底层逻辑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问题,为什么大家感觉英语难学?中文和英文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有人说是发音,但是北京人也能听懂四川方言,说明发音并不是关键。还有人说是写法,但是中华上下5000年变换了这么多中文写法,也没有阻碍我们理解意义。
归根结底,语言其实是一种集合,它的本质差异还是因为排列方式的变化,即数学所讲的序列不一样导致的差异。
比如大家从小耳熟的中英文对比,中文描述的是这个桌子上有一个苹果,而英文描述的是There is an apple on the desk.看到区别在哪儿了吗?单词对应的完全没有问题,这个——there,桌子——desk,有——is,一个苹果——an apple,所以单词并不是差异的关键,而是不同的序列导致的。
序列不同含义就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底层逻辑,如果用理科思维来理解文科的语言,语言=数据+算法,这就是语言的本质。
那么现在我们如何提高效率?那就是通过中英文两种语言本身的序列特点——公式,建立两者之间的对切逻辑,轻松无障碍快速理解长难句!
今天的这个方法,无论是记不住单词的小白,还是学不进去语法的初学者,都可以利用公式逻辑实现中英文自由切换。
通过对比中英文序列,我们可以发现,中英文的主干句子成分:主、谓、宾和状1都是一样的,位置不同的只有状2和定1、定2。
并且这样的模型因为语言的交流性质,即为了交流方便而不会随意更改语言的底层逻辑,所以具有固定性,不会因为状态发生改变。
有同学可能有疑问,英文的句式繁多,有一些中文没有的句式,比如现代汉语是没有疑问倒装的,那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别急,万变不离其宗,弄懂最基础的句型——陈述句,逐渐延伸,看懂其他的句式也没问题!
比如我们一起来看下面的例子:那一刻,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对我的爱意。
我们先来看主干:主语我,谓语看到了,宾语爱意,状语1那一刻。句子中的定语1是在她的眼中,定语2是对我的
运用公式法进行逻辑分析,中英文的主、谓、宾和状语1是同样的排序,那么英文就是At that moment, I saw the love.同时,定语1在她的眼中和定语2对我的,中文对切为英文,应该后移位置,“她的眼中”放在谓语“看到了”的后面,“对我的”放在宾语“爱意”的后面
最终句子翻译为:At that moment, I saw in her eyes the love to me.
除了简单句适用,长难句中英文对切也完全没有问题,我们来看看更具体的应用,一起来分析下面这条CCN新闻:
On the 20th day of a partial government shutdown, Trump spoke to reporters at the White House before departing to visit the border in Texas.
分析句子主干,主语Trump,谓语spoke to,宾语reporters,状语1:On the 20th day of a partial government shutdown,状语2:at the White House before departing to visit the border in Texas
运用公式分析语言的底层逻辑,主谓宾状语1是相同的顺序,所以翻译为在政府部分关闭的20天里,特朗普对记者发表谈话,接着进行状语2的补充,英文对切为中文,位置前移,把状语2放在谓语之前。
因此中文翻译为,政府部分关闭已经进入了第20天,特朗普总统在前往德克萨斯州边境之前在白宫对记者发表了讲话。
看到这里,大家对公式逻辑的应用应该胸有成竹啦,有没有感觉天下再也没有难倒你的长难句!
学语言不用使蛮力死记硬背,掌握这个最高效的底层逻辑,吃透公式,实现中英文自由切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