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丽娟:暑假读书心得
发布时间:2011-10-07 08:38:15浏览次数:3143
暑假读书心得
侯丽娟
暑假梦一样的过去了。走了一些地方,读了不少的书。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做最好的教师》、吴非的《不跪着教书》,这些著名的教育一线工作者,在他们的性情文字中,散发着澎湃的激情、盎然的诗意、浓浓的书香和深沉的思考。吴非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是什么样的人?”这样字句铿锵的自我敲打,需要一种来自心灵的勇气和力量!李镇西说:“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为;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400年前,帕斯卡尔就说过,人是一棵思想的芦苇。窦桂梅说:“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独特的存在,但,共同的是,无论如何要让自己‘站立’起来,这是教师专业的真正灵魂。没有专业自我,很难有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自主权的获得,虽然可以通过行政或专家的赋权来得到,但更重要的是靠教师自己的实力来争取。”所以,她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教师!”而我以为:教师的全部尊严就在于他的思想。然而,思想不会凭空而至,它来自大量的阅读和丰厚的实践。李镇西的做法是——每天坚持完成好“五个已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魏书生也是用一串数字写出了自己的追求,他说:“我从1978年2月20日开始一直记日记,现在已经记了78本。当了9年教育局局长兼党委书记,已经记满了38个日记本。”现在我们知道了,“大家”都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记得几年前,我们教育局的一位局长到我们学校做讲座时说:“读书会增加你的底气;思考会提高你的灵气;写作会提升你的名气。”肖川、凌龙华、铁皮鼓、薛瑞萍,这些年轻的教育思想者,无不用自己的经历,向我们描绘了这样一条成长的轨迹。作家余华在《活着》自序中写道:“一位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为内心写作,只有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么突出。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是源于和现实的那一层紧张关系。我沉湎于想象之中,又被现实紧紧控制……”我们不是专业作家,但我们是一个个有着思想尊严的教师。无非说:“所以我认为,教师要学会教书,首先应当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读书也要站直了读,跪着读,和不读书差别不大。”所谓“站着读”,我所理解的就是——带着思考的大脑和批判的目光,审慎地去读。《从清华园到未名湖》,这是一本薄薄的书,却有着厚厚的分量。它的作者是北大的老党委书记任彦申。我之所以能接受他的一些观点,是因为他的文字中没有官腔,没有套话,更没有千真万确的废话。他说:“人才是人不是神。任何人都是优点和缺点、长处和短处的集合体,只有优点没有缺点、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往往在一条直线上,优点的延长线就是他的缺点。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又说:“人品、特长、贡献,这是人才必备的三大要素,缺一不可。”看上去这句话是对人才而言,我却认为这句话对每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都适用。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想,作为一名教师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日日反思:今天,我给学生留下了什么?我的每一个学生都发展了吗?我在发展学生的同时,自己成长的吗?
管理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没有规范的“人格管理“;第二重境界,建立规范的“制度管理”;第三重境界,超越规范的,“文化管理”。我想我们的校长应该是在努力实现管理的第三重境界,因为上面所提及的大部分书,都是学校要求我们阅读的,算是我们学校全体教师的“暑假作业”。何谓“文化”,简单的说,就是人生存和生活的方式。用文化发展人,就是用高尚的精神熏染人。领导根据自己的管理哲学,把大家对教育的理解和学校的使命、愿景、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形式影响学校发展的价值观,并落实到师生认同的思维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等方面,最终升华成为全体师生为之奋斗的信仰。不同的学校文化产生不同的教育行为,塑造不同素质的人。正如在世人眼里:北大是一首诗歌,清华是一篇论文;北大是思想家的沃土,清华是工程师的摇篮。这就是不同的文化产生的不同的结果,没有谁优谁劣,有的就是一种特色鲜明。任彦申说:“大学最忌讳的是千校一面,用一个模子复制。”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最忌讳的也是千人一面。对自己说:“做最好的老师,做一个有鲜明风格特点的自己,然后像任彦申说的那样:
有声有色地工作;
有滋有味地生活;
有情有义地交往;
有痛有痒地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