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高三教学反思-李岩
教研室

高三教学反思-李岩

发布时间:2013-04-15 11:46:44浏览次数:2976

                      高三课堂教学的思考

                       高三 语文 李岩

高三毕业班上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半年来的点点滴滴,反思平时的课堂教学,尤其是高三复习的教学过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一、基础,还是基础。高考题目出的大都是基础知识,同学只要平时稍加注意,就不会失分。

二、平时讲课要注重积累,注重语言积淀,不必过多地关注专业知识。高考题目不是光靠这些专业知识就能完全解决的,比如说,病句题,同学知道病句类型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等,但是一个句子摆在你面前,你却看不出来它是不是病句,找不出错之所在,那么你所知道的这些专业知识等于是摆设,没有任何实际作用。而如果你语言积淀比较丰厚,对语言的感悟和把握比较敏锐,一读,就知道,这个句子有毛病,那就可以了,这可以就此判定这个句子就是个病句,没有必要非知道它属于哪一种错误类型不可,这叫多此一举。

三、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扩大阅读面,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作文准备素材。作文实际是生活经历、情感、观点的展示,一个人,要想写好作文,除了基本的写作功底、写作技巧外,更重要的是素材的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个人腹内空空,想让他道出来点东西,可真是难为他呀。相反,如果同学头脑中积累有许多素材,在写作的过程中,就可以信手拈来,左右逢源,写出的文章就事实充分、材料翔实,就会得高分。不会像挤牙膏一样,半天也写不出几句话来。

四、学过的知识要不断地回头复习。只有不断地复习,才能“温故而知新”。高考试题中许多题目在课文都能找到原形,甚至有些题目就是书上的原句,但是有些同学早已忘得无影无踪,把不应该失的分给丢了,这就未免可惜了。为了避免这些分数的丢失,只有不断地引导学生及时回头复习。

五、适当的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的规范性;2、审题的准确性;3、答题的程序性;4、时间利用的计划性。

六、加负永远是失败之举。高三,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时期。在高三,人们觉得进行大剂量、高难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促学,一举多得:可以检查水平,可以看出问题,可以推进复习,可以……真是一箭多雕,何乐不为?教师的意图很好,出发点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无庸置疑了,但这种步入误区的做法,这种给师生加负的举措,既无科学性,又无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预期的效果,所以也是永远得不偿失的失败之举。

我以为教师的教学应该而且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才是成功的。成功的高三语文教学就是要让学生获得成绩,主动学习;要达到这一目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降低考试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由此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高三教学中的练与得

                高三 语文 李岩

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语文成绩较差,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将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学习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和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让人发现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正确之举在于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把时间交给学生去使用,而不是握在教师手上进行无价值的、不厌其烦的考查。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不“养”,谈何“用”?没有储备,怎能应战?这不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吗?

语文教学的三大禁忌却正是高三教师采用最多并乐此不疲的基本模式:① 大量讲述;② 大量训练;③ 对学生大量的不断地否定;这种模式的特点相当突出,其内容组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显而易见。这种做法的弊端不仅体现为主宾倒置,取消学生主体参与,教师过于居高临下,而且这种做法也正符合孙子所谓之“攻城”的战术特征:①“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②旷日持久,“久则钝兵挫锐”,成效在高密度和高强度的讲述训练中被抵消;须知,讲述和训练是两柄“双刃剑”;③在无效训练及其带来的失败的心理压力下,学生就会逐渐丧失提高语文学业水平的信念,士气日益低落,陷入简单应付的状态。因此,孙子特别指出“攻城之法,为不得已”。我以为,高三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有两件:① 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② 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指导、管理。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述,即对知识不是进行面面俱到的简单“回锅”,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给学生留出时间,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要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忍痛割爱,考得少,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不迷信也不迷恋考试,而是从有效考试中审视教与学的成败,得失,改观与不足——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考试有利于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还学生以时间和空间,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条件解决存在的问题,进行知识的铺垫,为有效训练作出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学习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如果是这样,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收器,不再是知识的奴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霸主”,学生的“暴君”。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的难度适中而又合乎“大纲”“考纲”要求的考查训练,因还学生以时空而降低了频率,避免了“地毯式轰炸”的漫无目的,也因学生有了学习主动权而能提升教与学的实绩,学生才能从有效学习中收获无限的快乐,而对考查与训练中暴露出的问题才会萌动解决的欲望——于是高三语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提高高三语文教学质量,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这是一个基本的前提,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成绩,实现提高。要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则应在管理和指导上大做文章,大显身手,教师的作用并不主要体现在知识讲述和组织考查上。高三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① 学生情绪的控制与诱导;② 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点拨;③ 帮助学生构筑能力体系;④ 帮助学生制定语文学习的短、中、长期目标;⑤对学生当前语文学习状况进行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教师职责的根本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把学生由“学习”变为“求知”,以此实现语文成绩的显现。在这样的任务定位的条件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出击者,教师则是学生的导游员和服务员。

高考是一次检阅,高考是一位老师;它检阅着我们老师教学的思路和教学的成果,它引导着我们走向更正确的教学之路。它让我看到许多教学的不足和缺憾,同时以肯定了我的一些做法,“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未来的教学,我心中似乎越发清楚。

变枯燥为有趣

   语文组  李岩

语文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空等要素构成了课堂教学完整的控制系统。教师作为系统的控制者,应该尽可能地、艺术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地起来,自觉地起来,使教学艺术成为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夸美纽斯)。
    怎样才能使学生起来?只有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兴趣,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动起来,在有限的45分钟里,全神贯注地耳听、脑想、口说、手写,才能改变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才能有效的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通过对日常的教学活动的总结,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备课要活。课堂教学艺术来自于教师精心、细致的备课,教师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像我们平常说的钻研教材,剖析教材,精妙挖掘,努力去追求一种新鲜别致的美;而且要备学生,要全面透彻的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发展水平,要把握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特点,要投合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情绪、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只有投其所好、精心部署,才能避免教学过程中老师讲得天花乱坠而学生听得兴味索然的脱节现象,才能达到游刃有余的教学境界;只有知之准、识之深,才能教到点子上,才能叩响学生的心灵之弦。这好比招待客人吃饭,只有按照客人的口味来做菜,客人才能吃得津津有味。在具体的实践中,我让每位同学准备一本预习本,摘录不理解的课文内容。在每次上新课前两三天,学生上交预习本,教师对学生的疑问逐一分类。然后根据学生的疑惑调整教学方案。这样,就把学生的问题和教学设计融为一体,在备课中充分的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2.教法要活。正如世界上没有一张树叶是完全相同的一样,每篇课文也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教师把握教材的个性特色,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我觉得,在具体的教学中不能囿于某种固定模式),精心设计不同类型课型,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和情绪感染,引人入胜,抓好课堂注意力的调控。譬如好的导语的设计,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从课堂教学一开始就迅速集中到应该注意的学习对象上,从而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如找准教学切入口,能点燃学生兴奋点。语文课本中有许多不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的学习难点,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富有启发性、趣味性而又符合学生实际的问题,化难为易,使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在分析《雷雨》剧中人物形象时,教师的五问将学生步步引向深入:一问:周朴园在私生活领域是否也是自私、凶残、虚伪的呢?二问: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始乱终弃?三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情流露还是虚情假意装出来的?如果是真的怀念,为什么当真的鲁侍萍出现时,他又翻脸了?四问:对鲁侍萍撕毁5000元支票一事,有人称赞,有人否定,你的态度呢?五问:男生,如果你有一天腰缠万贯,你将怎样对待你的妻子或你欣赏什么样的女性?女生,要是你遇上了一个阔少爷,你将如何把握?……由于导问的设计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讨论问题十分投入,课堂气氛一浪高于一浪。
    总之,在教学中应做到因文而异,突出课文个性,一课一个样,使学生在产生新鲜感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要因人定法,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或浅文深教,或深文浅教,适合读的,读;适合讲的,讲;自己能掌握的,就让学生自己消化……
    3.表情要活。教室上课时,无精打采,绵绵无力,会使先生恹恹欲睡;反之,春风满面,精神抖擞,全身心投入,则会使学生深受感染,愉快地学习。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们心中最完美的偶像,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个和善的微笑,一次赞许的点头……都会使学生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心理而对教师产生亲密的感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亲其师信其道
    4.语言要活。语文教学不单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情感活动。特别是在学生还未养成学习积极性时,教师的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口头语言应当做到情真意切,真挚感人,以情动人,具有启发性、趣味性、节奏性、幽默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充满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不但从形式上而且从内容上去感受知识,不但作用于感官而且能震撼心灵,取得学生的配合与协调,使学生的思维由散漫而集中。譬如,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或悲壮、或优美、或豪放、或高昂、或低沉……譬如与学生讲话,语气要亲切,态度要诚恳,提问时相同的问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性格注意相同意思采用不同的句式与语气。有人说,一个标准的语文老师,一走进教室,一站到讲台上,一开口,说出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一句话,都应该像一首清新的诗,一首悦耳的歌,言之有理啊。
    5.教具要活。电教手段、多媒媒体教学在渲染课堂教学场景、在情感的烘托方面可谓独领风骚。它能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具体,生动,直观,形象,能使语文教师把每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引人入胜,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语文的积极因素,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上《雷雨》之前,让学生看看录象带,学生怎么会不被吸引?
    另外,教师自制教具也能吸引学生从事某种活动。譬如上《景泰蓝的制作》时,把景泰蓝工艺品拿给学生欣赏,就能消除学生对说明文的枯燥感。教《小橘灯》时,用提前自制的小橘灯作为直观教具可增加学生的直观形象感,这个时候再要求学生认真对照课文每人做一盏小橘灯,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评比活动,学生就会积极参与,热情很高。同时要求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划出课文中所使用的词语并加以认真分析,那么,对课文中的难句 小橘灯朦胧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可它却使我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也有了深刻的理解。
    6.教材要活。记得有一次我向学生介绍这个流行词时,学生得十分专注,可谓侧耳倾听。因此,我想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进一些有时代活力的精彩的时文,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学科知识、最新的成就以及新技术革命的信息,以补充教材的不足。听说魏书生的报告文学课就很能让他的学生牵肠挂肚。

    老师的教法能让自己处在或主动或被动的课堂状态,能否成为课堂的“引领者”,就要在“动与活”中做好自己的工作。


                                  破传统为创新

  语文组  李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不论正确与否,都不允许学生质疑,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了只是听讲、识记的习惯,机械地处理问题。这种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更少有创造性见解;他们思维空间狭小,只会按照教师讲的那一套方法思考问题,很少去想是否还可以从其他角度去思考,思路拓展不开;而且惰性很大,只等老师给现成答案,把知识嚼细喂给他,无须动脑动手,也懒得动脑动手;看问题只看现象,不能深入一步透视,未免肤浅;对所学知识,在甲处能理解,会用,在乙处出现就束手无策,知识迁移能力弱。
    看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出来的人已经不适应21世纪的需要了。21 世纪是个竞争的时代,这个时代最需要的能力是——创新能力,最需要的人才是——有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创造性和开拓精神的人才。因此,语文的创新教育已是不争的话题,语文的教改也迫在眉睫了。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主要有两个领域,一是在阅读教学中,一是在写作教学中,只要是不囿于老师和书本的现成结论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且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富有新意,就是创新能力。
    在培养创新能力上,首先是教学观念的更新和师生关系的定位。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真正的把学生看作是和自己平等的个体,做学生的朋友、知己、指导者。
    其次是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引导学生不屈从于传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发现,勇于亮出自己的见解,容许学生说错话。在和悦的民主教学气氛中,让学生大胆表现自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大家共同探讨的群言堂
    如何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里的关键,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活动起来,让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二是在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的时候,老师要及时给予肯定性评价,让每个同学尽可能地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或在必要的时候予以帮助,让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见尽量准确的表达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而不以自己的意见轻易地左右学生。譬如,在区别工夫功夫这组词语时,引导学生对孙犁《好的语言和坏的语言》一文中的用词进行辨析,学生就会发现我想还是那个和尚在言语上有工夫,才能如此引人入胜中的工夫用错了,应作功夫( 工夫多指时间,功夫多指本领、造诣)。这时,老师最好及时予以表扬——表扬学生善于发现,表扬学生不迷信权威,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譬如,在分析窦娥人物形象时,有一大部分学生大胆提出亢旱三年这桩誓言的发出与窦娥善良性格相矛盾,对此,老师不要一棍子打死,应该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肯定学生有肯动脑子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悖论与变形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是为了突出窦娥冤深似海。再如对周朴园的评价,很多同学认为周朴园并不可恶,他们说,尽管周朴园将鲁侍萍抛弃了,在三十年后意外相遇时也凶残得可以,但周朴园对鲁侍萍真情还是有的,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也是真的——虽然与教参大相径庭,但说得有理有据,教师要充分肯定,大加赞扬。文学作品的形象本来就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嘛。
    学生独立阅读,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逐步培养的。开始学生生疑往往只是文章字词的表面,教师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篇章之中,把文章的前前后后、段落与段落之间联系起来思考。学生质疑有所进展时,教师再拓开他们的思路,要求他们把阅读的课文与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步步诱导,持之以恒地培养,有质量的问题加以鼓励、表扬,或组织学生讨论,学生发现问题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就大大加强了。教师还可以在学生不易产生疑问处设疑,或抓住课文本身的矛盾以及学生理解课文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矛盾,激发学生思考。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放开手脚,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如韩愈的诗句蚍蜉撼大树,一向被理解为做事自不量力。教师可以有意的鼓励学生从逆向角度去思考,认为蚍蜉那种超人的胆识值得敬佩,这就比较新颖、有创造性。还可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去突破,如怀疑和不信;纵深思考;逆向思考;组合思考;创造性想象等,从而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授人以鱼,尽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在知识积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