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王蔚冲汇报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研室

王蔚冲汇报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2013-04-27 12:10:18浏览次数:2927

《登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2.一同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引导学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点、难点:  

1.赏析首联颔联中的意象为本文奠定的沉郁悲凉的基调。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位诗人,他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浪漫豪情,也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他是杜甫,杜甫作为唐代诗坛上的又一颗璀璨的明星,与李白并成为双子星座,韩愈曾推崇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近杜甫,学习他的诗歌《登高》。(板书课题作者)明朝学者胡应麟曾这样评价《登高》:“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那么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是什么让《登高》穿越历史的尘沙,来到我们面前。是什么让《登高》经历千年的淘洗,依然精光万丈,达到震慑心灵的力量。首先来明确学习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

1.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2.赏析本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古人云“诵其书,读其诗,不知其为人,可乎.. ”当然是不可的,所以,我们要学习杜甫的诗歌,首先要了解杜甫的为人。) 

 三、作者简介:(大家已经看过《诗之韵》的《千秋诗圣》了,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杜甫人生的四个阶段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望岳》,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兵车行》、《丽人行》,批评时政、讽刺权贵。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三吏”、“三别”,记录真实见闻。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四、背景介绍:今天我们要学的《登高》,是杜甫55岁时的作品,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壮志酬,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这年秋天,诗人来到夔州的一座山上,登高望远,面对苍茫的秋景和滚滚的长江,想到自己的人生遭遇,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诗意,写下了这首千古名作。

五、初读带着对杜甫更深的理解,我们先来听一段朗读,初步感受这首诗歌。)

1.(古人云“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在诗歌中,诗人一定会表达某种感情,你认为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即所谓的诗眼。) 

2.(是悲,同学们对感情基调的把握还是很准的,那么,现在你能用这样的一种感情基调给大家【诵读一下】吗?

同学们听的同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3.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那么诗人是如何抒发悲情的(板书:借景抒情和直接抒情。很明显,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4.我们先来看前两联,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风、天、猿啸、渚、沙、鸟 ,落木,长江;

六、精读

5.诗人是如何借这些意象传达情感的?

明确:急风:冷(秋风猎猎,凉意彻骨,带来了人心灵身体双重凄冷)

高天衬托渺小、孤单;        (你认为他说的怎么样?你自己是如何认为的)

哀猿:悲凉(猿声哀切,表达出诗人心中浓浓的哀愁。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飞鸟:孤独痛苦、倦飞欲还。(由于风大,鸟在风中吃力的盘旋着,想到杜甫曾有一句诗说“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说自己羁旅在外,像什么,就像是天地间一只孤独的沙鸥一样,所以当杜甫登高看到急风中的盘旋的飞鸟,我想恐怕他也能够联系到自身,身世飘零,还像这鸟儿一样苦苦的挣扎着。)

落木如生命的晚秋,短暂悠忽就是百年。

长江喻历史长河永不停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两者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4.(景与情的融合,往往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那么这两联为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答案:①为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悲凉、壮阔、雄浑的登高秋景图。

②天际高远,茫茫无边,猎猎西风,老猿悲鸣,哀转久绝;水清沙白,孤鸟回旋,枯叶萧萧,黄叶满地;远观滔滔的长江,滚滚东逝。

③传达给我们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前两联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我们读,就要读出他这种丰富的感情世界。接下来,让我们把这四句来【齐读一遍】。

七、品读

     颈联:杜甫的诗歌素以炼字精深、涵盖深远著称,往往淡淡一字,平平一语,便笼大千于方寸,缩古今于一瞬。所以,读诗要细细的品,品出其中的味道来。课本上后面有研讨与练习,宋代的罗大经说他读这一联读出了八层意思。那么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同学们以前后桌六人为一组,时间为三分钟,开始讨论)  

引宋人罗大经评“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高跟感情有关系吗?而这首诗的题目又是登高,这是刚才大家漏掉的一个,思考一下,互相讨论一下,台跟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刚才大家对台都有了不同的理解,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上就有一种现象,古代诗人,他在抒发自己的一种感情时,往往登上高处,便感慨万千。比如陈子昂登上幽州台的时,吟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中念天地之“悠悠”,他能够感受到宇宙、时空是那么的宽广,而我渺小的、孤独的一个人,在这样大的一个时空当中,那是多么的落寞,多么的孤寂呀,而如果一个人又已经到了老年了,抱负又未施展,然后又体弱多病,你想,他这个时候,登上那个高处,在高旷的环境里边,一对比,是不是更生感慨啊?)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这就是杜甫的诗歌,人们一直说“老杜的诗歌!那真是含蓄蕴藉呀,”在这里他集千愁万绪于一端,使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我们仿佛看到一个满眼含泪的枯瘦老人在历史的风云漩涡中挣扎着)  

  但这样的悲苦还没有完结,前人评价说“登高之意悲九重”,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它既指杜甫的个人命运,也指了国家的命运。所以艰难苦恨繁霜鬓,那么多的苦难,让我55岁,就已经两鬓斑白了。古人知识分子大多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自勉,但是,杜甫不是如此,无论穷达,他都一样忧心天下。他在自己的身世如此“苦恨”的情况下,心中还一直装着国家,装着人民,装着他人。就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屋漏偏逢连夜雨,依然吟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那是一种怎样博大的情怀啊!所以尾联更让我们看到杜甫胸怀的博大,正是因为他有这样一颗博爱之心,千年的过滤,才让我们敬之,仰之。)

然而还是不够,千愁万绪郁积心中,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多病,只能停杯戒酒。连得到暂时的解脱也是不可能的。

总结:诗人的“登高之悲”不仅是悲自然、悲个人,更深层的是悲国家、悲社会,季节之秋、人生之秋、国家之秋,层层郁闷无法排解,想借酒浇愁又不得,只能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悲上加悲!由此感情更加深厚凝重 

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我们再来听同学们的朗读,来,哪位同学把感情酝酿好了,勇敢的【示范一下。】 

——好的诗文,总让人感觉口有余香,我们现在来【齐读一遍】。读的时候,注意感情和语调的把握。 

八、对比阅读

接下来呢,我们再来看杜甫的另外一首诗歌《望岳》,据说这首诗歌是杜甫24岁时在齐鲁大地壮游时所作,我们来比较一下杜甫早年的作品和刚才我们所学的他晚年的《登高》这个作品,两者的不同点在哪里。大家读一读,品味一下它们的不同,

早年的时候,杜甫身上所洋溢的都是青春的活力,闻一多先生说,他在写望岳的时候,杜甫那是火,是力。但是我们读老年时的作品,里边多了更多的感慨,感情更加深厚凝重,语言也更加凝练沉着,这种沉郁顿挫的诗风体现的淋漓尽致。

【沉郁顿挫】沉郁多指思想感情,顿挫多指笔法。

沉,即深,深刻,深厚。郁即积,凝重,含蓄。沉郁,指思想感情上的丰富深厚;顿挫,指语言上的凝练沉着、以节奏的徐急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和旋律的铿锵跌宕,形成一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我们终于懂得,是什么让《登高》经历千年而依然震撼人心。人们都说文章憎命达,诗穷而后工。恰恰是满目世上疮痍,成就了他诗中圣贤,正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