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学生优秀作文集一
教研室

学生优秀作文集一

发布时间:2013-09-23 08:30:18浏览次数:3137

                       


导  语

写好考场作文是高考语文成功的保障。

为此,我们全体高三语文组老师精挑细为同学们编辑了这本作文集。

其中的文章有的出自你身边的同学,有的出自你往届的学长还有的是今年高考佳作。

请大家细心研读每一篇文章,发现优点,找寻适合自己风格的文章加以学习,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希望这本集子能为大家的高考助力,祝每名同学都能在高考中赢得作文高分。

          

         高考复习中常被看好的八类议论文模式

1、最容易撰写的三种模式。 

1三例三析式。举三个例子,三例后各有一段分析,外加开头和结尾,共计5段。用这种模式,行文清清爽爽、通风透气。

2正反对比式。①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相反)。两段形成对比,以深化观点。②破立结合:先批驳反面观点的谬误,再论证正面观点的正确,最后聚敛总合。

3起承转合式。这种模式适合于写材料作文,如读后感、启示类。即先叙述材料并由此引出观点;然后援例证明、分析观点;接着援举社会现象进行分析;最后总收扣点。 

  2、最容得高分的五种模式。

(1)“五一式”

    在结构上:有一个能揭示观点的新颖的标题,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古人论开头有“凤头”之说,凤头精巧而美丽。开头不宜太直接,就像打篮球时,三步上篮,比直接投篮观赏性更佳。或以引用引题,或以设问引题,或以隐喻引题,或以生活现象引题,使观点不显突兀),有一段精彩的结尾(或用意象句点题,或用反问句收题,或用反复渲染,或用比喻暗示,使结尾留有余味),有对一个或两个骨干材料的详细精辟的分析(分析是深化观点的最重要的方法,一般不少于三种分析方法);在语言上,有一二段比喻、排比或反复,以增添文采和文势。 

2追问式(层进式)。层层追问,步步紧逼,步步深入,可称为泼妇骂街式。

3隐喻式。用生活现象或用比喻的方法阐述事理。如:“跳远”想到以退为进、以“爬山”想到成就学业的艰难等。

4散文式。多用修辞和意象,兼用描写与抒情,使文字富有情感和文采。

5杂文式。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幽默诙谐,文字显得泼辣活泼。

稳中求胜(江苏考生)

梁山智有吴用,道有公孙,武更是好汉如云。英雄如雨,却以宋江为首。蜀国谋赖孔明,勇让关张,却以刘备为王,东木西金,南水北火,却以戍土居中。何也?宋公明为人沉稳,刘备做事敦厚,戍土谦稳厚实,终脱颖而出,施展风采,各得其所,故曰:为人沉稳,稳中求胜。

沉稳从志而来。一个人若没有远大的志向,只沉迷于现实的花花世界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班超投笔从戎,志在报国,在对匈奴一战中从容不迫,沉稳冷静,终弘扬国威,不教胡马度阴山。林则徐斩钉截铁,志在禁烟,在与洋人交涉中不卑不亢,稳中含刚,终虎门销烟,让洋人胆战心寒。有远大的志向,眼光便放得远,心胸便沉稳下来,故曰:非有志者不能稳也。

 沉稳从难而来。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终心浮气躁,毫无沉稳。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沉稳从无欲而来。孟子曰:“无欲者,可王矣。”无欲就是没有私欲,作大事者,不能因蝇头私利而毁坏全局,只有这样才能练就出沉稳的性格,赢得最终的胜利。如来佛祖抛除私欲,性格沉稳,终修成正果,普渡众生,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终运筹帷幄,功成名就。有了私欲,心中自然无法沉稳下来,遇事则慌,处事则乱。霸王以一己私欲,赶走亚父,气走韩信,终被困垓下,遗憾千古,长使英雄泪满襟。霸王之败,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必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矣。

宋公明以沉稳之心赢得好汉们的拥护,刘备以沉稳之心赢得了半壁江山,而大山以沉稳的性格也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让我们拥有一颗和大山一样沉稳的心吧,在我们的人生中也变化出不同的色彩来。

【点评】运用模式:三例三析式。运用三例三析式,层次清晰,清爽透气。语言特点:运用反复与排比。论证材料均来自于课本,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张春雷老师推荐

           诗意地生活(湖南考生)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行人每天匆匆而过,我们都在看似乎静的生活里奋力地拼搏。若说诗意地生活,在我看来并非海明威仰望乞力马扎罗之雪时的浪漫,不是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寂寞。而是在纷繁现世之中,留一方净土种理想,然后一刻不停去奋斗,直至收获人生一片金黄麦田。 

 这种生活的诗意正是王国维《人间词语》中人生三境界。 

理想。是第一层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理想点燃星星之火,是理想洗去茫茫尘埃,是理想让我们一眼望断天涯,开始追寻之旅。泰戈尔曾说:“我诗中的天堂正是我心中的理想。”正是心中有理想才会奋力去追诗意的天堂。诗意地生活,首先要有一个理想,不论它是黯淡还是光辉,也不论它是渺小还是伟大,若无理想,春天的繁花如何盛开出绚烂,夏日的星辰如何闪烁银辉,人生之路,如何扬帆起航,冲得一片诗情到碧霄? 

    奋斗。是第二层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在《凤栖梧》中诉说对伊人的思念,生活的诗意,等待奋斗去实现理想。现世中,诗意地生活,便是拿起奋斗的斧劈开理想的石,卷起千层浪来比万丈豪情。昔秦始皇定下一统天下的理想,便每一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南制百越,收为象郡,奋斗的脚步一刻都不曾停止,终于待得麾灭六国,横扫中原的壮观场面。奋斗让理想熠熠生辉,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承起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潇洒自由,踌躇满志,擎起人生一片艳阳天。这等人生,谁人敢说不诗意?!

收获。是第三层境界:“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奋斗之泉浇灌理想之田,秋天,便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片金黄的麦田,折射出一段闪亮的人生之路。且不论这“麦田”是大是小,也不说这收获是否等值付出,只要是收获,便已是一种结果,成功了,便收获鲜花与掌声,失败了,便收获一段经验几多教训,然后从头再来。就像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人活一世,就像作一首诗,你的成功与失败都是那片片诗情,点点诗意。”收获,是收获理想,收获奋斗,收获一段诗意的人生。 

我们的生活虽不似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迈,但理想让它明亮,奋斗让它真实,收获让它有一片金黄的款款诗意。 

执著打破命运的锁,把生活活出诗意,种下理想,不懈奋斗,相信终会有“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 

【点评】运用模式:散文式。引用古诗文,兼用描写和抒情,形象而富有深蕴。分析三个境界,以古诗文为引领,从“理想”到“奋斗”再到“收获”,层层深入,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张春雷老师推荐

                   做人的规则(北京考生)

有人说“人生如棋”,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下棋的规则,否则就将满盘皆输;有人说”人生如戏”,那么做人就应该遵守唱戏的规则,否则就将无人欣赏;有人说“人生如茶”,那么做人要懂得品茶的规则,否则再好的香茗也与枯叶无异。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规则,遵守做人的规则,才能走出精彩纷呈的人生之路。

把勤奋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充实。“天道酬勘”这句古训,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无数成功人士做人的规则。鲁迅从小就在三味书屋演绎着勤奋的故事,正是他的勤奋,让他在人生的道路上游刃有余,即使面临的是人生重大转折——弃医从文,他也没有遇到转行带来的难处,这正是他以勤奋为人生规则的收获,他由此积累了知识的力量,精神的毅力,更让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所以,把勤奋作为人生行动的规则,在勤奋中充实自我,即使遇到突然的转变也不会惊慌失措,反而会让你在与人生对弈时得心应手,使自己的人生更加丰富,成为你这盘棋的胜者。

 把责任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踏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完成角色所赋予的任务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人君就应以仁为责,为人臣就应以忠为责,为人子就应以孝为责。汉高祖以仁为责,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让百姓摆脱了饥饿和战乱之苦;诸葛亮以忠为责,一生追随刘备建立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后世所传颂;李密以孝为责,弃官不做,侍奉在祖母身边,成为孝之楷模。由此看来,把责任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踏踏实实走好人生的路,必然会无愧于人,无愧于心,无愧于世。相信这样的人生才更加精彩。

 把美德作为规则,做人就会更加真实。美德是一种境界,像一杯香茗,不懂品茗的人认为是苦的,而真正懂得美德的人才能体会到其中的香甜。范仲淹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后人景仰;雷锋以“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作为做人的规则,让人感到无比的温暖;朱自清以民族自尊心作为自己的做人规则,让人佩服不已。这些把美德作为人生遵循的规则的人,人生的路走得真实而美好,正像一杯纯正的香茗,清香四溢。

 在如棋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驰骋你的人生;在如戏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精彩你的人生;在如茶的人生中,遵守做人的规则,品味你的人生。遵守做人的规则,走出完美的人生!

    【点评】运用模式:三例三析式。三例三析,分析严格遵守“五环节”;段落整饬,行文严谨。语言特点:多用意象和排比,行文严整有势,说理形象而有声韵。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