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年级动态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年级动态 / 五育并举/新乡市一中初中部 “师生同论参与”优秀文选
年级动态
五育并举

新乡市一中初中部 “师生同论参与”优秀文选

发布时间:2014-03-13 07:27:22浏览次数:2557

 

【教师优秀文选】
课堂,只有参与才有收获
河南省新乡一中,吕庆生、许豪杰
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生学习,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的。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可以说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所谓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是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方式和行为努力程度,包括三个基本方面:行为参与、认知参与和情感参与。
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课堂要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六字真言”,因为自主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行为参与,合作可以让学生有效参与、情感参与,探究可以让学生科学参与、认知参与。理念的贯彻需要学生的参与,课堂模式的采用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好的教学评价体系无疑能使师生乐于参与。新课堂强调模式,试图通过课堂流程让课堂更加接近于学生的认识和学习的规律。只有好的教学流程,学生才能全程参与;只有参与度高的课堂,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让课堂高效。
参与理念的引领下,自2011年以来,新乡市一中初中部开始了课堂改革试验,我们称之为Im in课堂,通过评价体系和课堂流程很好的实现了师生的共同参与,现将其基本理念和做法阐述如下。
一、以趣导行,自主让学生主动参与
即使最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做到将知识直接“注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以知识、能力、智力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的学力不是自然形成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个体要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外界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推断,主动地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研究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投入课堂从而实现自觉、自主的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的作用在于兴趣的引导,通过点燃孩子心中求知的火焰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通过“创设情境,激发情趣”这一教学环节和“自主阅读,学案导学”这一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前者是由教师创设一个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处于困惑迷乱怀疑状态,学生处于问题情境当中,接受任务,唤起早期经验与知识,激发学生兴趣,进而产生强剧烈的解决欲望,形成学习的责任感;后者是由学生采取粗度-复读-精读的读书程序对课本进行阅读,按照导学案提供的学习目标、问题提示、学法指导、归纳提升等构成一条明晰的学法指导线为路线进行学习——好的路线图使学生在自主的、积极的思考中进入思考和创造的王国。
在自主学习活动中一切由自己决定、选择、调控、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管理;自主学习给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和空间,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自主学习尊重了学生的差异,开发出了学生各自的潜能。
二、以群带单,合作让学生有效参与
斯坦赫尔和克拉克认为,合作讨论是促进思考和领悟的最有效途径。合作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特征,学生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合作与学习能力,达成学习目标。人的本质在于社会性,与他人交往和合作是个体的社会需要,合作充分利用并满足了学生的这一需要;同时,利用小组共同目标把小组内学生凝聚到一起,在班级内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使学生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从而促使大家互帮互助,你追我赶,使学习的效率获得最高。合作学习不仅促进了学生参与学习,还发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社会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发展。
在课堂中,我们主要在教学中加入和强化分组合作,同级讨论,对子帮扶这一环节,教师在环节中重点关注讨论的问题、合作学习的过程以及合作学习的效果,也就是小组讨论的内容是否属于学习重点、难点,是否符合本组学生的实际,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成员之间交流是否和谐、态度积极;时间安排上是否紧凑合理;任务的分工是否合理,成员之间是否互帮互助;是否实现了小组目标,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讨论是否深入等。
通过教师的主导,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资源优势,通过对学和群学,实现学生的有效参与。
三、以导带牵,探究让学生科学参与
探究,本身就是一个对问题寻找正确解释的过程,探究学习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探究解疑、交流展示,教师由,变灌输为启发,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由接受变探索,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动脑、动手、讨论、交流、展示,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从中发展素质,提高能力——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人格与地位,强调能力的发展,不仅强调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更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在教学中加入和强化展示点评,总结升华这一环节,教师不仅要关注探究知识面的广度,还要看探究的深度——是否对题目进行了挖掘和拓展,是否进行了知识迁移,小组成员是否都参与了探究,是否提出了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对过程中的生成性问题进行解决。
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彼此之间信息沟通、交互作用,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改变原来的知识结构,形成一个新的、更复杂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科学参与。
四、以评促学,评价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适时指导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催化剂”。教师除了常规的创设情境、语言调控、活动引导等方法外,还需要借用评价来激励学生参与。任何人都有得到别人肯定的欲望,都渴望一种超越别人的成就感,内在的那种成功的喜悦才是学生进步的真正动力。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乐于参与。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行为出现的偏差,适时地调控,会促进学生更有效,更省时地完成学习活动。
针对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我校的课堂评价主要看三方面:一看教师是否高效的使用了导学案和组织了当堂检测,二看是否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小组长及学习小组的作用;三看是否关注了学习过程和全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通过三种评价意在及时了解学生情况,了解教师作用的发挥,判断教学过程是否有效,切实提高各个环节的科学性。因此我校专门成立学校、年级、备课组、班级不同层次的评价小组,评价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其一是学校、年级、备课组对教师的评价,其二是教师对与学习小组的评价,另外一个就是小组(长)对组员的评价——通过对不同的评价进行量化调动教师和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评价是最给力的武器。任何一个课堂模式,如果没有建立起科学的、易于操作的评价体系,其发展都要受挫。
新课堂通过学生的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也只有积极参与课堂,才能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时绝不能袖手旁观,任自由发展,除去在各个环节中观察学生的参与情况外,还应当依据实际情况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自身的参与行为主要体现为:观察参与——观察学生个体和各组学生交流的情况;②帮助参与——适时帮助解决一些疑难问题;③联系参与——沟通各小组间的联系;④权衡因素——权衡各种因素决定学生发言代表;⑤捕捉信息——捕捉学生学习的闪烁点独特点等;⑥及进诱导——进行及时评价、引导、总结和表彰;⑦全面审视——审视全面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对于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一定的预见和把握,抓住进行点评的时机和评价的方式,进而通过调控教学流程来加强学生的全程参与。
只有师生双向,尤其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才能有所收获。
任何一种课堂模式,它的背后都有强大的理论支撑,这些课堂模式并不是出自于那些顶层设计,也不是源自于理论家的创新,恰恰是一大批校长甚至一线教师多年大胆尝试和总结的结果,从参与这个角度上来理解和解释新课程,未尝不可。
如何提高“IM IN课堂”课堂参与的有效性
王明豪
时光荏苒,初中部的课改从无到有、从学习模式到钻研核心理论、从一片质疑到竞相参与,所有改变的核心就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参与成为了支撑。从原有的“271”课堂模式转变为具有自身特色的“I’M IN课堂”,这一华丽的转变展现了初中部对于自身课改的自信,更释放出对于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视的信号。
课堂参与是还课堂于学生的有效载体,更是“I’M IN课堂”的自身特色之一。课堂参与的效率直接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新课程改革的整体质量,如何在现有基础之上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成为推进“I’M IN课堂”发展过程中值得思考的命题。根据对“I’M IN课堂”的参与的得与失以及与课改团队的讨论,笔者以为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个个方面入手:
一、多角度挖掘学生潜力,丰富课堂参与的形式
I’M IN课堂”的参与不同于原有的传统课堂的参与模式,“I’M IN课堂”的参与模式是以学生为核心,以教材和课堂活动设计为载体,以教师点拨评价为知识总结和拓展。这种崭新的课堂参与模式势必要求学生全方位的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而这一要求又需要多角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的达到“I’M IN课堂”的要求。
现有的“I’M IN课堂”的课堂参与主要分为课堂讨论、小组展示、小组点评三个基本环节。根据笔者的观察发现,现有的“I’M IN课堂”的参与活动样式在围绕这三个基本环节的基础上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1.部分课堂参与过于模式化。以课堂讨论的环节为例,教师一声令下,教室内便出现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殊不知,对于部分课堂而言,这样的讨论并不是有效地参与,原因在于学生对于探究案需要探究的问题还没有充足的时间理解。因此,笔者建议,对于部分课堂可以增设讨论前的讨论预热环节,这里的讨论预热还价不等同于课前的对于导学案的预习,而且能有有效地防止假讨论的存在。
2.课堂参与的活动形式单一化。对于不同学科的课堂参与的活动样式在不违背基本课堂环节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的多元化,鼓励和提倡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对于目前的“IM IN课堂”的活动样式就是简单的对于的探究案的问题的讨论和基本展示,时间一长,孩子们的热情便会退却。以现在初三的学生为例,在某次的师生交流中,孩子讲到“这样的讨论和展示我们都进行了两年了,大家都不很积极了”。结合课改两年的实际情况而言,孩子们品尝倒了课改的滋味,但是对于具体的参与的形式不再有浓厚的兴趣了。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积极的拓展更贴近学生或者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形式。
针对以上两个特点的存在,我们应加大对于课堂参与活动形式的研究。例如,文理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具有学科特色的活动形式;增设师生体验活动形式(师生共同表演或者辩论)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以学情和教学目标为依据,完善导学案的编辑
导学案是支撑“IM IN课堂”的重要支柱之一,导学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经过两年的不间断的学习和努力,“IM IN课堂”的导学案的编辑在编写原则、版面设计、内容设置等方面已经初具特色,已经成为学生手中的第二教材。凡事无尽善尽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而言,导学案的编写在提高学生有效参与方面还存在一些欠缺。根据“IM IN课堂”的实际开展情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改进。
1.目标设置注重学情学情重在关注参与
导学案的编辑分为预先案、探究案和联系案,对于以上版块的编辑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设置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的内容。在现实操作中,我们做到了难易适中,但是还存在内容过于乏味,尤其以文科类的导学案较为典型,部分导学案的探究案的材料过于陈旧或者问题的设置过于成人化和训练化。
2.拓展学案功能性,延展学生思维能力
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我们只是注重导学案的课前预习和授课过程中的练习,忽视了导学案本身就是学生的“第二教材”的功能性。作为学生的“第二教材”,教师在实际的操作中应引导学生注重学案的功能性的引导,而不是仅仅让学生装订起来。
以上是笔者对于提高“IM IN课堂”的课堂参与的有效性的拙见,对于提高课堂参与性这一命题将会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推进而得到更加科学合理的答案。
浅谈学生课堂参与
赵予新
从教育哲学规律说,学生是具有强大潜力的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强大能动性的学习主体,没有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育便不可能发生。从认识论层面讲,实践出真知,学习的本质是参与实践,并在参与过程中尝试、发现、体验、感悟,获得新知,实现超越与发展。因此,教学质量的优劣,教育目标的得失,与教学是否较为集中、合理、系统地为学生创设了立体的参与环境,创造了多元的参与契机密切相关,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数、量、质、广度、深度、力度密切相关。
根据我校初中部学生的情况:三年制班课堂主动参与的学生占20﹪,被动参与的学生占70﹪,强迫参与的学生占10﹪。六年制班课堂主动参与的学生占10﹪,被动参与的学生占6 0﹪,强迫参与的学生占30﹪。介于此如何创造学生积极有效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每位老师首先需要需要考虑的问题下面谈一谈我的一点想法:
1.课前参与,激清增趣
当学生对其所从事的活动感兴趣的时候,他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才能唤起参与的积极性。编制有梯度,分层次的导学案,使每位学生能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学生才能高质量的完成导学案,达到预习的目的。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起点,然后实施教学。只有充分的预习,才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有展示与讨论的能力,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的知识能力都得到提升。
课前,对学生完成的学案进行适当的评价,也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并鼓励C2的学生画图,抄题,并予以加分肯定,让其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来,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而不是一上课就睡觉。上课伊始,教师精心创设多样化的情景,更能激清增趣,唤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课上积极评价,鼓励学生参与
影响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的最大障碍是胆怯,畏惧心理。而解决畏惧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越多,越有自信。胆怯、畏惧心理将随之改变。我的具体做法是:①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力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心地尊重爱护每位学生,真诚地鼓励他们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位学生本已存在的潜能。②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加分原则。只要是主动回答问题,无论举不举手,无论答对答错,一律加分,C级,B级加分更多。真心呵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成功,使学生敢于参与,不让一个孩子带着遗憾坐下。③课堂上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评价,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每个学生为回答问题的学生真心地加油,喝彩,创设和谐、良好人际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④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不同梯度的疑难问题。教学时要营造活动氛围,创建多样的参与形式。或个人,或小组(可固定,亦可自由组合)。力争让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不允许有被遗忘者、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冷者”“隔岸者”。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升。
3.给足思考时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莫林斯基说过:“学生集中思考时,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留白”---—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作为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质量
4.课堂活动的表面化现象,忽略了参与的信度与效度,
在很多的“新”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正在积极采用开展课堂自主活动的方式来带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都参与了!其实,这其中很可能掩盖着极大的陷阱。有的学生没有参与,但是被教室的气氛掩盖了.有的学生在瞎参与,没有真正思考问题,而是在用动作与废话参与。相反,有的学生没有说话,但思维参与了,老师却没有发现。
总之,课堂教学在于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效果导致教学的成败。精心的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有效地参与氛围,促进参与行为的优化提升,实现教与学双赢。影响学生课上积极参与的最大障碍是胆怯,畏惧心理。而解决畏惧心理最好的办法是帮助学生取得成功,体验成功的机会越多,越有自信。胆怯、畏惧心理将随之改变。我的具体做法是:①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力争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心地尊重爱护每位学生,真诚地鼓励他们学生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位学生本已存在的潜能。②课堂上坚持无错原则,加分原则。只要是主动回答问题,无论举不举手,无论答对答错,一律加分,C级,B级加分更多。真心呵护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成功,使学生敢于参与,不让一个孩子带着遗憾坐下。③课堂上鼓励学生之间积极评价,支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每个学生为回答问题的学生真心地加油,喝彩,创设和谐、良好人际环境氛围,促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④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立足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活动内容、不同梯度的疑难问题。教学时要营造活动氛围,创建多样的参与形式。或个人,或小组(可固定,亦可自由组合)。力争让人人参与,全员参与,不允许有被遗忘者、被歧视者、无动于衷的“冷者”“隔岸者”。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让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升。
3.给足思考时间,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莫林斯基说过:“学生集中思考时,要珍惜这样的时刻”。课堂上一定要给学生“留白”---—留下一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作为引导,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平台,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参与意识,提高参与质量
4.课堂活动的表面化现象,忽略了参与的信度与效度,
    在很多的“新”课堂教学中,很多老师正在积极采用开展课堂自主活动的方式来带动参与,活跃的课堂气氛给人的感觉就是:学生都参与了!其实,这其中很可能掩盖着极大的陷阱。有的学生没有参与,但是被教室的气氛掩盖了.有的学生在瞎参与,没有真正思考问题,而是在用动作与废话参与。相反,有的学生没有说话,但思维参与了,老师却没有发现。
总之,课堂教学在于学生参与,学生参与效果导致教学的成败。精心的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创设有效地参与氛围,促进参与行为的优化提升,实现教与学双赢
人人参与,将“参与”活动推向纵深
初一年级崔越
一天一小步,一周一大步,一月一长截,一年一总结,随着“课改”的深入,初中部的课堂模式与老的课堂模式已在全然不同的两个档次了。
在新课改模式下,孩子们上课昏昏欲睡的现象少了,心不在焉的现象少了,多了是积极的参与,多了积极的讨论,多了孩子们积极的展示,多了孩子们争先恐后的点评。随着课改的深入,受益最大的是我们师生。
从接手一个班级,68个成员,两个班136人,每天备课、上课、改作业、改学案、改卷子、开会、管理班级日常事务、处理问题学生、帮助学困生······如果没有课改,如果没有调动学生参与管理,我计算一下,每天我要批改上万道题目,我一天不吃不喝也干不完项活动。是课改,给我启发,是课改,教我方法。
人人参与,每个小组长参与批改作业和卷子,每个同学负责抽查学案和卷子,学科班长负责每天练习三道易错题,一切活动在孩子们的参与中进行,我负责引导,有时抽查并作出相应指导和要求。
对于学困生,实行一对一辅导,要求师带徒,在我们初一八班应经结对,比如:牛浦苑同学带班杜一鸣同学,张超同学带陈安琪同学,安嘉娴同学带张鹏博同学······我指导师傅要要求徒弟完成基础内容,并在下课时辅导并要求他们下一节课应该完成的学习内容;对于徒弟我要求他们要尊重他们的师傅,认真完成师傅所布置的每一项任务。经过实践,发现孩子们都进不了,我也轻松很多。
现在班里大部分孩子都很听话、守纪。受到批评的总是那几个调皮,好动的学生。如:陈安琪常常是追逐打闹被批评,总批评、说教也不见成效,于是我决定换种办法,让他当班里的“文明监督员”。我问他:“你愿意当吗?”他使劲点了点头,“那好,你一定要先管住自己的腿坚决不乱跑,如果你有不文明行为就撤销职务了。记住了吗?”那一天,他没有追逐打闹,两三天过去了,没有一个人告他的状。从那以后,他真的进步了,同学们都都这么说,下课见到老师也有礼貌了。“参与”活动使他成长并快乐着。于是我又尝试着让另外几个顽皮的孩子加入到“文明监督员”的行列中,这样让我们班的文明之花越开越灿烂。
通过班主任工作,我总结出班级管理工作一定要面向集体,通过集体,影响和教育个别学生。如今的“参与”活动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习惯,使我们初中部的班级常规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相信我们的课改会走向新的辉煌!
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
吕淑芳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说过:“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新课程下的班级管理在本质上奉行“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体进行管理方面的探究、自我管理与亲历实践能力的培养,呼唤班级管理文化的重新构建,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班级管理,树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的班级管理理念。
在此,对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作如下探索,力求达到上述目标。
一、关爱每一个学生,用爱心撑起一片绿荫。
瑞士著名的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从早到晚我一直生活在他们中间……我的手牵着他的手,我的眼睛注视着他们的眼睛。我随着他们流泪而流泪,我随着他们微笑而微笑……。”美好的人生为爱所唤起,并为知识所引导的。正是这样,学生美好的人生的开始掌握在我们教师手中。我们的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虽然学生最终要接受国家的挑选,但我们不能把目光仅停留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班主任应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由、健康的发展。
我们班有一名同学,成绩是倒数一二名,表现也很差,三天两头上网吧彻底不回家,就连他家人也对他没有信心了,当我了解情况后,主动和他靠近,有事没事常跟他聊天,终于走进了他的心灵,他告诉我家长不信任他,所以他就破罐破摔,故意跟家人斗气,其实他也想进步。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我立即和他的家长进行了交谈,纠正了其家长的作法,并帮助他重新制定计划,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