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组织机构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组织机构 / 教研室/高二教学反思-雷亚男
教研室

高二教学反思-雷亚男

发布时间:2013-04-15 11:50:14浏览次数:2833

教学反思

高二语文组雷亚男

(一)对于练字的想法

我现在在带高二。高一的时候,一直让学生坚持练字,每天都交一页,并且和班主任结合,以他们的威势有点强迫性的让同学写。但是,一年下来,收效甚微,且学生怨声载道。所以,高二就停止了。

但是,前段时间和隔壁的英语老师聊天,她给我看了一个学生的英语练字。字写得真好,再一看名字,居然是以前我们班里一个字写得很烂的男生!我很是惊讶,可英语老师的话让我若有所思。他们一直坚持练字!

我想之所以能够成功,就在这个坚持吧,当然汉字比英语难写,但是若能一直坚持,应该也是能改善的。我想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努力了。

(二)对于今年参加学校赛课的想法

今年,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毫不夸张的说,这真是苦与快乐并存的旅程。

我选的课文是选修课本中的《项脊轩志》,这是一篇文言散文,平淡却真诚,以情动人。但就是这个“情”字,很难讲得出来。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手写的教案都写了七遍;请别的老师听了一遍又一遍;课件修改也很是繁琐,在网上找不到一张合适的图片,最后我用手机拍了一张,传到上面。很痛苦,

但是,讲完之后再思索,感觉得到的更多。在一遍遍的修改中,认真的投入我所有的热情,也收获了严谨认真细致,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也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

我想以后有这样的活动还是要积极参与的。

(三)高二上期语文课堂总结

马上要期末考试了,语文教学也算告一段落,感觉自己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仔细回顾起来,感觉还是有很多地方需要总结,需要提高。现在我结合这一段时间以来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不正确心态和解决方法做一下归结。 
  一、学生的不当心态 
  1、漠视心理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作文想写多长就写多长,不问质量与字数,不关心老师给出的分数。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敷衍心理 
  一些学生学习被动,你让他学点他就学点,你不说,他就不学。你让他背书默写,他磕磕巴巴也能背上来,但一写就出现错别字。这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提问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焦虑心理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焦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心理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虽然老师提出要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但其充耳不闻。真正遇到与教材有关的题目时,却做不好。 
  二、自己的解决办法 
  1、变更教学的内容

课堂上需注意充分调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的实现所有学生的诸方面素质的主动、生动、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主动把教师“一言堂”夺取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这是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本前提。如果只停留在满足于口头上、认识上的转变观念,不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变革教学行为,课堂上便不会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有鉴于此,我认为,应树立“五不”意识,即: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不暗示;凡是学生能自主探索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说的,不说;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不做。教师应甘愿成为课堂的配角,不与学生抢风头。

2、注重兴趣的培养。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进行成功教育

爱默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决。”俗话也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二阶段的学生更为重要。对于学困生,要鼓励和引导他们,不能让他们自暴自弃,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尝试不妨搞一些小的专题性的竞赛,如注音、改错别字、找反义成语、名句默写等,对高分获得者及时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奖励可以提高学习效果,至少不会降低其效果”,“奖励是人的一种本能性的追求”。这样学生在阶段学习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自己边教学边总结。

(四)对小说教学的思考

欣赏小说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说的阅读赏析,需要借助于读者自身的生活阅历,结合作品特定的背景,去理解人物形象。也就是由读者来完成对作品的再次创作。但是,我们的学生在阅读小说时,由于审美距离把握不准,对作品的阅读及理解,却很不尽如人意。
    通过反思,我发现原因有二:
     一、传统教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平时的教学中,无论篇幅长短,课前预习,只作一般阅读要求,学生到底看了多少,思考了多少,课堂上虽然会反映出来,但没有做过研究,为什么预习质量会如此低下。课堂教学时,从作家作品到背景介绍,再到情节梳理和人物形象分析,最后到小说主题归纳,一样不少。这些教学内容的安排,一般地是,文学常识和背景由小组介绍,其他的内容会由教师设计出一组问题,要求学生结合文本进行思考并回答,小组讨论依然回答不出的,就由教师代劳,最终,皆大欢喜,所有问题都解决了,学生原本不会的问题,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答案,教学任务完满完成。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始终没有真正地得到发挥。
    学生的主体性不等同于回答教师设计好了的几个问题,而是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学生的技能形成、能力发展和个性展示
    然而,由于课前盲目地读书,课上对教师设计的问题,无法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思考和探究。因此,课堂学习,在学生,则是忙于应付那几个问题,至于展开质疑和争鸣,时间根本是不可能有的了。没有质疑和争鸣,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也就无从培养。
    所以,很有必要设计科学有效的学案,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交流的时间,真正走入文本,与作者、人物对话,从而深入理解文本。
    二、学生审美距离把握不准,教师缺乏引领。
    一部优秀小说,总是以个性鲜明而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和启示,让读者认识社会、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
我们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一般停留在个性特征的分析上,比如,找出文中描写人物的文字,思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什么性格特征,对于基本的描写方法早就已经掌握了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问题难度系数不是很大,学生基本上都能完成。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对主题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是什么,基本上很少去作深入的分析。
    于是,文本的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贴标签似的孤立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学生很少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鉴于此,在这单元的小说文本的教学,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变旧的课堂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一、精心设计好学案,让学生结合学习资料、各种媒体,对文本进行阅读、比较,筛选信息,形成自己对问题独到的思考,然后带进课堂,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争鸣,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对形象的社会性、典型性的理解。
    我在后来组织《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的教学时,就放手让学生事先根据手里的学习资料,对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人物悲剧的根源进行分析,再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展开争鸣。最后,学生对整个故事的把握就很到位,。通过这样不断的训练,学生可以慢慢养成借助资料、各种媒体来收集信息、筛选信息的习惯;培养他们比较、鉴别阅读的能力;在争鸣中逐步培养出文学批评、鉴赏的能力。
    第二、在进行人物形象分析时,注重引导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较文学形象。因为,文学来自于生活,人物形象极有可能就是身边某一个熟悉的或者曾经见过的人,让学生结合他们对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认识的或曾经见过的人的情感体验,再回到文本中来解读,对形象的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经过这样的比较阅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赏析,就自然地能结合现实来进行,从而实现了文学的现实价值,而学生可以借助于课堂上掌握的这些方法,对自己观看到的其他文本或影视作品进行有意或无意鉴赏,慢慢地鉴赏能力就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