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为:

校务管理

魅力一中 辉煌卓著

当前位置:首页 / 校务管理 / 校园动态/【红色一中】党史中的一中校史·董世彦
校园动态

【红色一中】党史中的一中校史·董世彦

发布时间:2021-05-24 10:08:39浏览次数:2267

微信图片_20210611100715

  红色记忆·党史中的一中校史

  新乡市一中成立于1940年抗日烽火中,其前身之一是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创办的豫北联合中学,学校建校之初便设有党组织,是新乡市最早建立党支部、党员人数最多的中学。

  八十一载峥嵘岁月,新乡市一中始终与党和国家同频共振,一中人接续奋斗,谱写的壮丽篇章,是党史印刻在一中发展史上的鲜明印记。

  今天,让我们从校史故事出发,追寻一中先贤的奋斗足迹,点燃熊熊不息的信仰之火,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

微信图片_20210611100720

微信图片_20210611100725

  1943年9月,调入豫北联合中学(我校前身之一),担任教导员兼音乐教师。

  1940年6月,上级派董世彦到“国民革命军第18集团军太行山剧团”一分团,担任艺术指导员。后董世彦妻子李克(李美莲)任艺术指导员,董世彦改任政治指导员。不久李克因病去逝,董世彦强忍巨大悲痛,仍坚持不懈地工作,他一个人肩挑双担,同志们对他深怀敬意。10月,剧团奉命赴武乡前线为高级军事会议和部队演出,行至黄崖洞附近与日军遭遇,他们与保卫黄崖洞兵工厂的战士们并肩进行战斗。第三天傍晚,部队开始撤离,在艰难的撤退中,幸好遇到129师部队方才平安归队。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一直担心剧团的安危,得知剧团安全撤离的消息后,邓政委风趣地说:“原来黄崖洞里不只有一个团(即八路军总部警卫团),还有你们太行山剧团噢!”

微信图片_20210611100730

  太行山剧团部分人员合影

  一分团创建以来,排演的剧目约有二三十个。《黄河大合唱》《我们都是飞行军》等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经他们和其他分团的演唱传遍了太行地区的千村万户,激励了千千万万的英雄儿女奔赴抗日战场。

  1943年年底,学校安排董世彦带领学生去背粮食。临行前,张雪邨校长召开动员会。当大家听说要穿越太行群峰,到林北县背粮食时,许多学生,特别是平原地区、城市来的学生,发出了惊愕声。张校长却笑容可掬地说:“我们联中是一所革命的学校。能说怕背粮危险、辛苦,干脆连新年也不过吗?”同学们深受鼓舞,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大家在董教导员的带领下出发了,一路都是陡峭的山峰,不少路段旁边就是万丈悬崖,一些小径只容得单人通过。山区的学生都有一些害怕,北平、太原来的学生就更是胆战心惊了。在险峻的路段,董教导员总是走在前面,给学生探路,提醒大家小心翼翼地慢步穿越。路途中,他耐心做大家的思想工作,大家情绪低落时,他还给大家表演了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山西中路梆子“溜溜调”。返回时,大家背着粮食,就更难行走了。董世彦带领大家团结互助,上拉下托,终于圆满完成了任务。通过这六天的朝夕相处,董教导员的一言一行在同学们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对他更加敬重了。

微信图片_20210611100736

  在太行山抗战中,文化艺术届牺牲的英烈(调查统计尚不完全)。选自“下北彰抗战文化历史及相关大事记”

  1945年年末,新婚不久的董世彦(妻子为我校学员钱素心)带领学生唐成福到新乡开展敌后斗争,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师生俩宁死不屈。唐成福被敌人杀害,头颅挂在了修武县城楼;董世彦在新乡火车站被敌人用铡刀铡死,头颅挂在了林县城楼。时任校长张雪邨在回忆录中写道:“解放后,我看到刘胡兰烈士的牺牲事迹,联想到董世彦和唐成福为国为民,为革命壮烈牺牲,不禁悲痛万分,他们的光辉形象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根据《太行风雨太行山剧团团史》《林县党史资料第二辑》,豫北联合中学学生王力、杨廷英撰写的回忆录等整理)


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中学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豫ICP备06007185号-1 网站首页站内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