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一中】党史中的一中校史 · 赵振业
发布时间:2021-07-07 10:47:10浏览次数:3396
1937年11月出生,河南省新乡市原阳县姚村人。1956年毕业于新乡市一中,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属材料科学家。他从事航空结构钢应用基础理论,构筑了我国航空超强度钢体系架构,提出“无应力集中”抗疲劳概念,研究抗疲劳制造技术,成功研制长寿命飞机起落架,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五项国家级科技成果奖,为多项重大航空工程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6年,赵振业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去上大学时,父亲给他的钱仅够到西安的路费。为了给父亲争口气,在大学五年里,他没穿过一件新衣服,没看过一场电影。假期他也不回家,而是帮老师刻讲义,挣些零钱买书。贫困并没有阻碍他刻苦求学的决心,反而锻造了他钢铁般的意志。执着追求与无私奉献是他人生的重要信念。科学研究对他来说是一种强大的使命,他热爱自己的事业,在科研中总是直面挑战,绝不退缩。
1983年8月,赵振业开始承担国防科工委下达的《飞机起落架用新型超高强度钢300M应用研究》课题任务。“既然组织决定让我负责,就一定全身心投入,不干则已,要干,就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赵振业对研究、设计和制造的质量都非常重视。他要求所有人员,一定要把好每一道质量关。他以身作则,凡是关键技术他必亲临现场,经常奔波于四川、贵州、陕西、辽宁等地。一次,他在贵州出差,接到从沈阳打来的反映问题的电话,他马上买火车硬座票从贵州奔赴沈阳。又一次,只因发现一个小小的问题,他硬是把已装机的起落架拆下来重新检查。他对工作认真严格,近乎苛刻。
长达13年的研究,终于迎来了最后一关。1990年8月,在某机场,一颗绿色信号弹升起,一架安装300M钢起落架的歼8Ⅱ飞机,直冲蓝天。爬升、转弯、盘旋,降低高度,起落架撞击地面后,稳稳地降落在跑道上,试验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我国起落架研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多少艰辛与努力,多少坎坷与奋斗,多少年的追求,终于有了圆满的成果。
目前,赵振业院士正在带领研发团队引领抗疲劳制造技术应用由航空航天领域向高端轴承领域延伸转型,他的研究成果将广泛惠及高铁、航海、军用设备、汽车制造等领域。
(根据赵振业传记《如钢人生》和采访录音整理)